乡村振兴的突破口、切入口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明光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直坚持“成本最小化、效果最大化”原则,通过“低成本、可持续、常态化、可复制”的做法,探索出一条在欠发达地区乡村行得通、效果好、易推广的环境整治路径。
项目引导,竞争投放。人居环境整治需要钱,谁积极性高,村庄改造项目就给谁干。在明光市涧溪镇,白沙王村腰庄组因“五清一改”行动快效果好,就挣得了“第一桶金”,先后获得了畅通工程提标扩面、“一事一议”等项目累计投资160余万元,建成了庄内水泥道路、下水道、小广场及路灯等项目,村里的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村民家门口。看到村庄前后的变化,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更高了。
“为激发群众的积极性,我们出台项目投放竞争制,形成‘想要项目就得先搞好自治’的政策导向,让各村在竞争平台上展示成果,形成群众积极投资投劳、支持参与的效果。”涧溪镇党委书记卞齐国介绍说,在此基础上,镇里探索建立了项目投放竞争制、党员干部示范制、联系帮扶指导制、评比表彰激励制、就地取材引导制“五制并举”工作机制,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。目前,全镇已整治自然村庄60个,正在向全域推进。
他们“五制并举”的经验也推广到了明光市各地。
今年初,明光市明光街道映山村争取到一个45万元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项目,村里原本打算在曹岗村民组实施,可曹岗组有畏难情绪,迟迟不行动。而此时,附近的户郢村民组村民却苦于出行不方便,环境不够好,整治愿望强烈。村里果断将该项目转给户郢组实施。户郢组立即成立村民理事会,村干部和每家每户代表现场研究施工改造方案,各自认领整治任务,很快就拆除了菜园、草堆、猪圈等,让环村道路和改厕项目顺利实施。村民们还自发出工出力将道路修到自家门口,并在空隙地栽上梨树、栀子花、石榴、艾草等,村庄面貌大为改观。看到户郢组干得热火朝天,曹岗组坐不住了,组织群众来参观学习,回去后立即打报告争取项目,并着手村庄整治。
明光市还探索建立了“项目资金整合、财政奖补激励、鼓励社会投资”多元化良性投入机制。本着“真干真支持、先干先支持、大干大支持”的原则,对乡镇党委政府真重视、群众积极性高、“五清一改”成效好的自然村庄,市财政分别追加20—100万元不同等级的定向支持。
就地取材,变废为宝。明光市坚持“能修的不拆,能用的不弃”改造原则,就地取材,变废为宝。走进一个又一个村庄,当地人会告诉你,我们这里的广场是由村民捐出来的废弃地块改造而成;铺路所用原料是就地取材得来、人工来自村民志愿者;村庄装饰用的景观和健身器材也多来自村民家里闲置的农具、废旧的轮胎等,经过精心设计成为各村独特风景;废弃电线杆改造的路灯,每处能节约两千多元。据明光市农业农村局估算,整治过程中,政府对每个村庄投入平均仅为150万元左右。
鲁山村侯胡郢村民理事会会长王永兵介绍,侯胡郢的环境改造,政府仅投入广场、路灯等基础设施大概100万元左右,其余部分均为村民自己出钱出力就地取材的结果,实现了“成本最小化、效果最大化”。
因地制宜,各具特色。明光市在环境整治过程中,不搞大拆大建,因地制宜,注重保留地方特色。侯胡郢依托千年古井打造农耕文化,不仅将村民各家捐出来的石碾、石磨、石磙等合理布局,形成科普露天“收藏馆”,还在村居的墙体上绘制各类山水农田画,再现农耕场景;自来桥镇杨港村何郢依托当地的石资源打造“石头村”,村庄整体特色鲜明、古朴宁静。
此外,为响应全市“花海明光”的倡议,明光市各乡镇街道在村民房前屋后以及一些废弃空地上播撒价格低、花期长的格桑花、油菜花等适宜花种,广泛栽植藤本月季,打造独具明光特色的“花海景观”。
(李 芸 罗 宝 王 琼 李路璐 季晓佳 常 兆)